一年一清明,一岁一追思
在这个春雨纷纷的时节,
低头追思古人,抬头迈向春天。
清明来历
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的农谚。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即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清明习俗
清明习俗丰富有趣,家家蒸清明粿互赠,不仅讲究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植树、蹴鞠、煮鸡蛋等一系列风俗活动。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,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已锻炼身体。
扫墓
清明扫墓,即为'墓祭',谓之对祖先的'思时之敬',清明祭扫是对祖先的缅怀方式,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,自唐代以来便与寒食节相关活动合并。
踏青
踏青古时叫探春、寻春。在这春意盎然、万物萌动之时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据《晋书》记载:每年春天,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。
植树
植树节,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。关于清明戴柳插柳,有三种传说。一则,为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-神农氏,并延伸出祈求长寿的意蕴;二则与介子推有关,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,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,便赐老柳树为'清明柳';三则是唐太宗给大臣分赐柳圈,以示赐福驱疫。
清明祭奠,
是春光正盛里,
对逝去之人最好的祝福。
思念虽浓,难抵光阴。
春光亦短,终会消散。
好好珍惜当下光阴,
方不负春光,不负卿。